明天入伏,一地天空惊现两个太阳!你见过吗······
明天就是初伏第一天
还未入伏
很多小伙伴都表示热到怀疑人生
7月7日,四川宜宾
天空更是惊现“两个太阳”
一前一后,藏在云层中
拍摄者肖先生表示
自己也第一次见
是不是宇宙卡Bug了
......
对此
网友们纷纷调侃
三体?
起猛了看到两个太阳
怪不得这两天这么热
据了解
此次“双太阳”有可能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
称为“幻日”
由于天空中分布着
大量微小的六角形冰晶体
在一定条件下
太阳光照射在这些冰晶体上
就会发生折射现象
形成环绕太阳的日晕
但是不管“两个太阳是不是真的”但是
“热҈热҈热҈,热化了”却是全国网友的共同心声!
昨天,江苏省最高气温在徐州
达到了37.2℃
这个“火辣辣”的周末
大家是不是感觉
“上蒸下煮” ,又热又晒
持续的高温也让“热射病”这一名词
“北京新闻广播”报道,7月2日,北京一名49岁导游在带团游览时,晕倒在大巴车内,送医后抢救无效去世。医院证明显示,这名导游是因为热射病去世。
6月16日,北京一名57岁女性因热射病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,经近7小时抢救,不幸离世。
5月28日,江苏常州一男子在烈日下工作将近3小时,突然晕倒在地,患者刚到医院的时候,体温竟然高达41.6℃,处于休克状态,后被诊断为“热射病、全身多器官功能不全、代谢性酸中毒”,收住医院重症监护室治疗。
北方高温自6月20日发展以来,气温迅速攀高,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山东等地已有21个国家站的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。北京、天津首现40℃“三连击”,热得罕见。
中国气象局23日启动高温四级应急响应。国家气候中心7月2日介绍,今年以来,我国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。全国共发生4次区域性高温过程,具有出现时间早、影响范围广、极端性显著等特征。
“热射病”在中暑的分级中就是重症中暑。轻度中暑的症状是恶心、头昏、乏力等。这个时候,要提高警惕,哪儿凉快就哪儿待着。
重度中暑也要分为三个阶段:热痉挛,因为大量出汗导致电解质的丢失,出现身体抽搐、意识不清等症状;更严重的演变成热衰竭,高温持续不下,脏器功能障碍;最严重的就是热射病,内脏的温度超过42℃,出现了细胞功能障碍。
根据发病原因和易感人群的不同,热射病可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非劳力型热射病(又称经典型热射病)↓↓↓
1
体温升高
体温升高是热射病的主要特征。患者核心体温多在40℃以上。
2
中枢神经系统症状
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是热射病的主要特征,早期即可出现严重损害,表现为:谵妄、嗜睡、癫发作、昏迷等;
还可出现其他神经系统异常表现,包括行为怪异、幻觉、角弓反张、去大脑强直等。
部分患者后期可遗留长期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,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、记忆力减退、认知障碍、语言障碍、共济失调等。
3
其他症状
头痛、恶心、皮肤发红、皮温升高、 呼吸急促、心率加快、肌肉痉挛或无力。
需要重点预防的人群有两种:主要由于高强度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,常见于夏季剧烈运动的健康青年人,比如在夏季参训的官兵、运动员、消防员、建筑工人、环卫工等。
常见于年幼者、孕妇和年老体衰者,或者有慢性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受损的个体,通常是被动暴露于热环境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。
应尽量避免待在高温(高湿)以及不通风的环境里,出行时要避开高温,做好防晒。此外,可以适当备一些防暑药品。不得不在户外作业或活动时要注意个人身体状态,多喝水,及时休息。如果是驾车出行,切勿将儿童和宠物留在车内。
可以喝一些白开水、淡盐水,或喝含有钾、钠、氯等离子的电解质饮料,不建议喝酒精性饮料和高糖饮料。另外,可以多吃含水量比较高的蔬果,比如黄瓜、西红柿、桃子、西瓜等,作为喝水之外的水分补充。
保证充足的睡眠,让大脑和身体得到充分放松。可以通过佩戴眼罩等方式改善睡眠环境,从而保证睡眠质量。
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
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:
1.体温持续升高,甚至超过40℃,应及时就医。
2.头痛:在高温环境下或重体力劳动后出现持续性头痛时,应该及时去医院就医。
3.肌肉痉挛:在高温环境下或重体力劳动后出现全身肌肉,尤其是四肢肌肉不自觉的抽动,应及时就医。
4.呼吸浅快:呼吸速度加快,超过20次/分,吸气吐气量小,应及时就医。
5.恶心:有想呕吐的感觉但是又吐不出来,此时应及时就医。
如发现以下情况的患者应立即送医或协助拨打 120:
1.昏迷:丧失意识,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迟钝或没有反应。
2.极度虚弱:感觉没有一点力气,几乎动不了。
3.意识模糊:无法准确地感知周围人或事物,如不知道自己在哪、不知道其他人在说什么。
4.谵妄:精神错乱,胡言乱语。
5.癫痫:全身肌肉不自主的抽搐,没有意识,对外界刺激没有任何反应。
徐州市和平大道68号 联系电话:0516-85583399
医广号:苏医广(2025)第02-27-3203-1号 备案号:苏ICP备16040519号
苏公网安备 32030302000638号 工信部网站